会展城市的大数据基本还停留在数据采集、存储和展示等初级阶段,应用也仅限于参展、观展和场馆现场管理等方面,这与城市内部其它产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实现数字信息的互联互通,城市的职能部门能够调动基础设施、公共管理有效等资源,提供统筹、指导、协调等政务服务,提升会展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进而提高会展城市竞争力,达成会展业和会展城市互动发展的双赢格局。“会展大数据的价值,正在通过展会这个载体不断地产生数据、整合数据和积累数据,最终形成城市动态的数据。”进入互联时代的会展城市,要做大做强会展产业,需具备展览场所、交通物流、餐饮住宿、旅游服务等数字信息的互联互通。
启动了会展大数据平台建设,目前通过系统的调研,形成了厦门会展大数据的建设方案。会展城市亟须从核心体系、配套体系、环境体系、传播体系、客商体系等方面综合考量,建立大数据模型,让大数据成为指引会展城市和城市会展业发展的“道标”,发挥加速器和创新引擎作用。
“随着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展览项目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应用,但目前这些大数据还没有涉及新应用层面。”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形容,“会展业+大数据”处于初恋阶段,彼此需要有一个相互了解性格秉性的过程。他表示,目前会展业数据的基础量非常小,很多展览项目的数据库还停留在名片夹的阶段。这与其他行业经过了10年的累积,数据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量级,有着很大的差距。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储祥银提出,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业在数字信息互联互通的机遇中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即从宏观层面,是会展城市关注的展览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关联;从微观层面则是,展览项目的组织方所关心的参展商、专业观众信息数据的收集。如何让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有效结合,形成共赢的商业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新课题。逸格盛视提出的“会展业+大数据”,让城市成为大数据共享共用的受益者,或许是一个解决方案。
但在业界看来,会展业大数据过于复杂。不同维度对大数据的需求也不相同。如会展城市的管理机构希望得到参展商、专业采购商在参加展会期间,住在哪家酒店、去过哪些旅游景点,出行交通工具使用的情况等;而展览项目主办方的需求则相对简单,只要参展商、专业采购商的数据精准度提升,就满足了基本需求。但是这些数据,如果是展览项目的拥有者投入成本获取的,不愿提供给相关职能部门作为公共信息进行共享。将为“会展业+大数据”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范本。但同时他也提出,随着产业会展的发展,是否能通过大数据形成一个可操作的商业模式,让溢出效应更大化,成为城市的新抓手,也是大数据研究需要关注的范畴。
“在大数据概念里,某一个行业展览项目的数据属于小数据,但对这一个行业来说,那些就已经是行业里的全部数据。”中国畜牧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瑞表示,作为行业类展览项目的组织者,的确对已拥有的数据格外看重,也担心数据的安全。据悉,为进一步提升会展大数据的研究,近期中国会展研究会将成立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大数据能做到的很多,这其中包括舆情分析与监测。”目前会展企业和展览项目主办方还还没有需求意识。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大数据的更多价值将会浮出水面。事实上,刘瑞提到的现象,在会展业界普遍存在。但刘瑞也表示,专业类展览项目的数据“私有”还能私有多久,随着技术的发展,拥有数据将不再是竞争优势。而是,在展览的过程中通过大数据提升服务水平,才是竞争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