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在场馆投资及管理领域日渐走俏。引进国际知名会展公司的项目资源、管理经验和品牌影响,是国际合作模式的主要目的。从目前合作案例来看,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共同投资建设运营场馆,如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二是场馆建成后,成立合资管理公司,共同负责运营管理,例如香港笔克远东参与管理郴州国际会展中心;三是国际公司的轻资产输出管理,就比如汉诺威展览公司与广东(潭州)国际会展中心的合作,这可以被认为是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场馆轻资产输出管理领域的第一例。
现在,国内会展场馆的投资管理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与其他领域的创新不同,场馆的管理模式改变是缓慢渐进的,每一种新模式的尝试,都值得肯定。本文从政府(国企)出资、民营资本和国际合作三个角度对国内会展场馆的投资管理模式,做一个简单的盘点。有利于实现双方资源利用最优化的目标,而后两者的共同体意识弱化,外资公司本土化融入的程度和主观优势性的发挥会受到挑战。未来,随着会展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场馆投资管理领域的国际合作会有进一步发展。
在会展场馆管理方面最熟悉、最常见的模式就是由政府(国企)投资管理。由于无法直接投资,政府出资往往是通过下属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者成立新公司(依旧是国企)来进行。所以,一直以来,国有企业是场馆建设最主要的投资主体,并且同时拥有场馆的产权与管理权。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场馆三方(业主、投资方和管理方)意识转变以及会展业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会展场馆的产权与管理权开始分离,场馆输出管理案例随之增加。虽然会展场馆具有类似于公共产品的属性,但其对周边所配套的酒店、写字楼、商业、住宅项目等物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所以,其投资主体中也不乏民营企业的身影,如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昆山国际会展中心。在管理方面,过去基本上都是由民营企业自行运营管理自己出资建设的场馆。然而现在政府在民营资本利用方面,推出了一种更好的模式。